“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返回母港
副標題:
11月5日,“科學”號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回青島母港。所長助理刁新源、程培周,科考船運管中心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工作人員到碼頭迎接。
“科學”號緩緩駛入母港
本航次搭載了國內8個單位的25個國家級科研項目。航次曆時31天,行程5600余海裏,獲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氣象、海洋生物生態、化學和地質沈澱物的相關數據和樣品,其中包括緊隨台風“玉兔”獲取了第一手觀測資料,並在國際上首次獲取中部型厄爾尼諾期間西太平洋全水深數據。
科考隊員陸續下船
本次科考涉及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等多個領域,共完成70個作業站位的觀測及采樣,包括45個常規溫鹽深(CTD)站位以及25個走航站位,獲取了130oE全水深CTD和搭載式多普勒海流計(LADCP)觀測,並對棉蘭老冷渦和哈馬黑拉暖渦進行了CTD和湍流剖面加密觀測。航次在北緯18oN斷面獲取了台風“玉兔”過境後的第一手觀測資料,對研究強台風對海洋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成功回收並重新布放了2套物理水文-地質沈積物測量組合潛標,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西太平洋進行物理地質的聯合潛標測量。在該航次中,還成功進行了波浪滑翔器、高頻漂流浮標等國産海洋儀器的海試,並完成了多聯網和微塑料水平拖網等工作。
同事爲船長、航次執行首席和作業隊長獻花
基金委開放共享航次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百人計劃”学者袁东亮研究員介绍,国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自2010年開始至今,已經開展了8個航次的科考,獲得了對西太平洋海域長時間序列的常規觀測數據積累,對充分認識西太平洋打下了堅實的觀測基礎。西太平洋暖池影響副熱帶高壓分布,對我國季風氣候及旱澇災害有著重要影響。本航次國際上首次獲得中部型厄爾尼諾期間西太平洋靠近西邊界流附近的全水深剖面觀測數據,對于研究西太平洋環流及氣候變異以及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根據船時安排,“科學”號在經過短暫休整後,將于11月中旬再次起航前往西太平洋海域開展深海潛標觀測網的維護及升級工作。